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行业新闻 > 正文

22年银行征信数据服务采购项目统计,百行、朴道成“大赢家”

作者:收款码办理发布时间:2022-12-05分类:行业新闻浏览:763评论:0


导读:银行作为经营风险的机构,提升风险防控能力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其中,征信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显得尤为重要。信用信息是指,依法采集,为金融等活动提供服务,用于识别判断企业和个人信用状况的基本...

银行作为经营风险的机构,提升风险防控能力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其中,征信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显得尤为重要。

信用信息是指,依法采集,为金融等活动提供服务,用于识别判断企业和个人信用状况的基本信息、借贷信息、其他相关信息,以及基于这些信息形成的分析评价信息。

对于银行来说,信贷业务对个人和企业征信的需求不言而喻。而随着信贷数据“断直连”及央行发布的《征信业务管理办法》自2022年1月1日起施行,涉及征信的各机构开始整改,比如接入或换签持牌个人征信机构和备案企业征信机构的银行越来越多。

通过招投标信息服务平台及网上公开资料,《银行科技研究社》对近两年银行征信数据服务采购项目进行了不完全统计。需要注意的是,数据来自于网络,《银行科技研究社》对其完整性、准确性不作保证,内容仅供参考。

86个项目,百行征信、朴道征信成“大赢家”

《银行科技研究社》统计到86个项目,涉及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民营银行、农商行等,总计中标/入围127人次。部分项目有多个中标人,中标人最多的项目为武汉众邦银行的2022年度第三方B端数据供应商入围采购项目,有21家企业中标。

其中,百行征信中标44次,朴道征信29次;百融云创4次;华道征信、中数智汇各3次;有数科技、生腾数据、聚微科技、北溟信息、中诚信征信、金堤征信这6家企业各2次;另外还有32家各1次。

百行征信和朴道征信在项目中标次数上领先于其它企业。这两家是央行先后批准设立的目前唯二个人征信机构。据悉,截至2022年8月末,百行征信、朴道征信分别覆盖4.96亿人、1.57亿人,提供服务38.59亿次、10.13亿次。另外,两者分别是第一、二家同时持有个人征信业务牌照和完成企业征信业务经营备案的市场化征信机构。

而百融云创、中数智汇、生腾数据、中诚信征信、金堤征信、成都金控征信、企查查、安硕企业征信、鹏元征信、品尚征信、金蝶征信、安徽省征信股份等多家中标企业均是完成备案的企业征信机构。

截至2022年8月末,在央行分支机构备案的企业征信机构达136家,已实现企业注册登记等公开信息的全覆盖,仅2022年前8个月累计提供信用评分、反欺诈、企业画像、联合建模、决策支持等征信产品征信服务就达52亿次。

多家银行接入两家持牌个人征信机构,以确保数据完整性或替代性

据悉,关于我国征信体系建设,央行坚持以“政府+市场”双轮驱动发展模式,构建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即央行征信系统)和市场化征信机构协同发展、互相补充的发展格局。

在个人征信方面,持牌机构目前仅有2家,银行为保证合规性,正积极接入或换签百行征信、朴道征信,因此不少项目是以单一来源的方式进行采购。

《银行科技研究社》注意到,两家个人征信机构的数据存在一定的差异。比如,在重庆银行“负面信息数据服务(2022年)”项目招标时提到,单一来源采购理由为:

一是监管合法合规性要求。根据《征信业务管理办法》的要求,金融机构只能与取得合法个人征信业务资质的机构开展商业合作,以取得个人征信类外部数据服务。因此,该项目仅能从两家持牌机构引入。

二是数据来源唯一性。两家持牌机构中,百行征信明确回复暂无法提供该项目所需的数据服务,因此只能从朴道征信采购。

而据《银行科技研究社》了解,越来越多银行同时或先后接入两家持牌机构,原因在于:

一是数据完整性和互补性。两家持牌机构虽然具备同类型数据,但在数据拥有上显然有差异。银行大数据风控需要多样的数据进行相互补充,以从多维度评估用户,提升风控能力。

二是替代性。持牌机构仅有两家,而有众多的金融机构和其它机构要接入,或在能力支撑等方面存在一定的挑战,可能影响数据产品的稳定性。因此,银行接入两家机构,可在必要时进行相互替代,确保两个数据源灵活切换,从而保证业务稳定性和安全性。

未来,在监管要求下,银行从外部获取个人和企业信用数据时,逐渐偏向于持牌个人征信机构和备案的企业征信机构。而或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持牌个人征信机构不会大幅增加,因此百行征信和朴道征信具有较大的潜力,在数据累积、业务经营等方面将迎来较快发展。


标签:银行征信百行朴道


欢迎 发表评论:

  • 请填写验证码
行业新闻排行
标签列表
文章归档
«    2024年4月    »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

X

截屏,微信识别二维码

微信号:15479747

(点击微信号复制,添加好友)

  打开微信